這是自己簡單的保養心得, 並非像是車行專業的, 也是自己在網路搜尋些許文章而成的內容!
調整事由
各車型的氣門間隙會有所不同, 此車型為進/排氣都是0.12mm. 記得, 調整氣門間隙要在冷車狀態下!
車子約快10年了, 里程數約6萬6千左右, 出廠到現在不曾調整過, 最近在整理車子, 試車時行駛一段時間後, 在停等紅燈時會熄火. 當下要重新發動發不起來, 要等一些時間冷車後, 才能再次正確啟動. 也確認電瓶/發電機/回充系統都正常, 噴油嘴與汽油幫浦都已換新了, 大部份零件都已預防性的更換過了, 所以只有這部份還沒有試.
[開始之前, 請先評估自身的技術能力, 避免因小失大, DIY都會有風險!]
車種:光陽V2_125
1. 8號T桿與10號T桿
2.十字螺絲起子
3. 9號梅開板手
4. 莿輪板手與10號套筒/9號套筒
5. 厚薄規與調整工具(三頭尺寸分別為3、3.5、4mm)
坐墊拆除
▼一開始先移除坐墊, 圖片紅色框是用十字螺絲起子拆除, 黃色框是用10號T桿就可以拆除.


▼以下為示意圖, 黃色框二顆十字螺絲拆除, 就可以把前胸蓋拿開了.

散熱風扇蓋移除
▼三顆十字螺絲移除

▼左邊二顆為比較長的螺絲, 右邊二顆比較短, 皆為8號螺絲, 移除就可以.

壓縮上死點
▼直接用手以順時鐘方向去旋轉風扇去對[正時]. 也就是壓縮上死點. 簡意來說, 4行程會有二個上死點, 一個為排氣上死點, 一個為壓縮上死點. 要調整氣門間隙需要在壓縮上死點,在進/排氣氣門都關閉的情形下, 才能調整.
[溫馨提醒]:可以先把火星塞移除, 這樣子在旋轉會比較省力.

汽缸蓋移除
▼4顆10號螺絲移除, 以及缸蓋上方的吹漏氣軟管移除.

▼只有二顆螺絲的長度一樣, 要特別注意

▼紅色框為這次要調整的氣門間隙, 上方為進氣, 下方為排氣, 在調整之前, 先用厚薄規量測, 就能知道與原廠0.12mm的規範有多少差異, 大多為1萬公里左右調整, 以維持原車的動力. 2顆9號螺絲.

▼上方內容有提到, 利用調整風扇去對正時, T字號對準三角型的凹點, 另一方面是看齒輪上會有三個圓洞, 以下圖所示, 上/下二顆為垂直且平行切齊汽缸邊緣, 而另一顆會往車頭的方向呈現. 此時才是壓縮上死點! 如果不是下圖所呈現的樣式, 則是排氣上死點!

汽缸蓋油圈更換
▼畢竟橡膠長時間後, 也會硬化, 所以上網購入原廠油圈來替換, 以下為原廠的料號提供參考.


氣門間隙調整
▼將厚薄規插入氣門彈簧與搖臂螺絲中間, 此時鬆開9號螺絲, 用調整工具去調整上方的[方型螺絲], 在調整過程中, 厚薄規都是在裡面, 然後工具以順時鐘調緊, 用手拉一下厚薄規如果感覺到有點阻力不好拉出來時, 這樣子間隙是對的, 由於此車進/排氣原廠都是設定0.12mm, 所以調好之後, 用0.13mm的厚薄規插入, 理應是無法插入才是.


▼以下為示意圖.
方型螺絲如果沒有特工可以使用, 用手或是尖嘴鉗調也可以! 在確認間隙可以之後, 也別忘了此9號螺絲也要上原廠扭力值, 或是一開始有先做記號也可以. 在進/排氣2顆都調整之後, 別忘了, 再重新轉動曲軸, 讓行程再跑一次, 也就是再一次壓縮上死點, 再用厚薄規量測進/排氣是否間隙有無跑掉. 最後再反向的復歸就可以了.

總結:
對初學者來說,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, 且在調整間隙上, 由於空間不足, 會花許多時間去調整, 外面車行可能只有少部份會有此服務! 但要考量到一點, 如果車齡過高的話, 在汽缸蓋拿下之後, 汽缸蓋油圈如果有破損或老化, 也是需要一併更換, 不然會有滲油的問題, 且如果沒有用原廠扭力去鎖螺絲, 更有可能密合度不好, 而滲油/漏油, 也許車行只是調好間隙, 但這一部份可能沒有注意到, 會很容易造成與車主的些許爭吵!
為何要調整氣門間隙?
車輛行駛長時間之後, 間隙會有所改變. 大多一萬公里可以檢查一下, 以維持原車的動力.
或是車子行駛一段時間, 突然熄火, 當下發不動, 需要冷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再次發動, 也可能是氣門間隙的問題.
氣門間隙太大-
將造成引擎運轉時氣門機構產生噪音, 氣門會[晚開早關]的現像, 造成進氣不足, 排氣不乾淨, 引擎容積效率降低,導致動力減低等問題產生.
氣門間隙太小-
氣門會有[早開晚關]的現像, 致使新鮮的混合氣隨排氣而流失, 不但會增加燃料消耗, 如果調太低也容易造成氣門燒毁的問題.
調到進/排氣0.12mm, 也就是原廠的規範, 動力方面就比較有回復了, 在加速方面也比沒有調整好多了, 由於此車年紀稍大一些, 所以間隙也跑掉許多了, 調整之後, 相信油耗也會有所改善!
以上僅供參考!